以讀《詩篇》作為每日的禱告 – 陳佳德牧師

如果有人問:“一個基督徒應該追求什麼?“ 我想我最優先的回答是:多多操練每天讀《詩篇》,以《詩篇》作為我們每日向神的禱告。 舊約《詩篇》是基督徒最普遍誦讀的一本書,許多基督教傳統宗派都強調《詩篇》的重要性,也鼓勵信徒每個月(甚至每週)把整本《詩篇》重複讀完一遍。天主教徒如果持守他們的時辰禮贊(Liturgy of the Hours or Divine office 或稱 日常禮贊、時辰祈禱),就能在一個月內把《詩篇》讀完一遍。基督教宗派,如路德宗(Treasury of Daily Prayer)和聖公會《公禱書》,都以《詩篇》作為每日的禱告。無論是路德宗還是聖公會,他們所追求的和天主教一樣,就是每個月重複讀完整本《詩篇》。東正教在這方面更加嚴謹,他們保留了教會早期的要求,在一個星期之內把整本《詩篇》讀完一遍。 對華人信徒而言,《詩篇》對我們一點也不陌生,在教會裡我們時常在主日崇拜選唱以《詩篇》作為歌詞的讚美聖詩,我們也常常在崇拜宣召和禱告時引用《詩篇》的讚美和祈求,偶爾也聽見以《詩篇》為主的證道。然而,對許多基督徒而言,《詩篇》的功用就只停留在以上所述。華人教會也很少聽見有牧者鼓勵弟兄姐妹每日以讀《詩篇》作為禱告的教導,因為坦白說要把 150 篇《詩篇》讀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忙碌的生活裡,除了每日的讀經禱告,我們很難再抽出時間讀《詩篇》,這都造成我們沒有每日讀《詩篇》的習慣。另一方面,《詩篇》裡詩人所表達的情緒波動使我們在讀詩篇時也難免會受到影響,比如詩人對苦難的哀歎、對罪惡的恨惡、以及向惡人所提出的詛咒等等,似乎都會給讀者帶來一些負面的感受。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認為《詩篇》的內容包含了整本聖經的信息。對我而言,《詩篇》是整本新舊約聖經的心跳;是連接我們與神、與人關係的脈搏;是基督徒在苦難中代替我們發出內心呐喊的聲音!《詩篇》將世人內心最深的情感以詩歌文體表露出來,把我們內心深處的懇求、悲傷、祈求、認罪、讚美、都一一呈現在那造物主的面前。在福音書裡,主耶穌時常引用《詩篇》向天父說話(禱告)。由此可見,《詩篇》就是聖經中的禱告,也可成為你我今天每日向神發出的禱告。 誦讀《詩篇》的傳統源自於最早期的修道傳統。基督教早期的教父亞他那修(Athanasius)在他寫給Marcellinus(Letter to Marcellinus)的信裡重申讀《詩篇》的重要性。亞他那修強調,對那些看重禱告的信徒而言,《詩篇》能帶給信徒禱告生活最得勝的精確性。後來這傳統一直受到早期信徒的肯定,第四世紀上半葉,被視為集體修道生活先驅的帕科繆(St. Pachomius, 292-348)在埃及尼羅河一帶招集了一群隱修的修士們成立了第一個以團體生活的修道院,給他們提出一些團體生活的規律。除了每日要勞動工作,研讀聖經,最重要的就是要修道,透過日常有規律的團體生活來渴慕神。帕科繆非常強調誦讀《詩篇》,他這麼說, “Strive, brethren, to attain what whereunto ye have been called; to meditate Psalms, and the lessons from the rest of the Bible, especially the Gospel. And I myself find rest in serving […]

以讀《詩篇》作為每日的禱告 – 陳佳德牧師 Read More »